前沿应用 | 19F LF-NMR低场核磁技术:半结晶含氟聚合物结晶度定量表征的创新应用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14:49

含氟聚合物凭借优异的耐化学性、耐辐射性和耐高温性,在航空航天、动力电池、医用化学及聚合物粘结炸药(PBXs)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其中,偏氟乙烯-三氟氯乙烯共聚物(P (VDF-CTFE),型号 F2314)作为 PBXs 的核心粘结剂,其结晶度直接影响 PBXs 的机械性能、抗外界刺激敏感性及爆轰性能。

传统表征结晶度的方法(如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、X射线衍射法 XRD)存在局限性:一方面,难以在 PBXs 体系中实现原位检测(易受炸药晶体信号干扰);另一方面,无法同步获取结晶区域分子链段运动的动态信息,制约了对含氟聚合物结构-性能关系的深入研究。因此,亟需一种高效、无损、可原位表征的技术方案。

本案例采用 0.5T 低场核磁仪器(苏州MK体育(中国)官方网站生产的VTMR20-010V-I型号设备),结合MagicSE脉冲序列,构建了针对 F2314 的结晶度定量表征体系。核心技术设计如下:

信号特异性识别:利用 19F 核的核磁信号特性,精准区分含氟聚合物晶体的信号,避免干扰,为 PBXs 体系原位检测奠定基础。

测试条件优化:选择 90℃作为测试温度(高于玻璃化转变温度 Tg、低于熔点 Tm),此时结晶区与无定形区的 19F 自旋 – 自旋弛豫时间(T₂)差异最显著,确保相区分的准确性。

三组分拟合模型:通过高斯公式、韦伯公式和指数公式分别拟合结晶区、界面区和无定形区的 T₂衰减信号,实现各区域含量的精准拆分,进而通过信号强度占比计算结晶度。

1. 结晶度定量表征

对经不同时长(0-16 天)热退火处理的 F2314 样品进行测试,结果显示:结晶度随热处理时间延长逐渐升高,8 天后趋于稳定,与 DSC、XRD 测试结果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。其中,未处理样品(F2314-0d)结晶度为 3.43%,经 16 天退火后(F2314-16d)结晶度升至 12.52%,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。

图1:不同热处理时长的 F2314 样品在 90℃时归一化 MSE-FID 的衰减情况

表1:通过不同方法检测到的 F2314 样品的结晶度及热学参数。

2. 结晶区链段运动监测

通过分析结晶区的 T₂弛豫时间(T₂cr),发现其与结晶度呈负相关:F2314-16d 的 T₂cr(0.0387ms)较未处理样品(0.0526ms)显著降低,表明结晶度提升会限制链段运动,为揭示含氟聚合物的聚集态结构演变机制提供了关键数据。

图2(a)  T2cr 与结晶度之间的关系;(b)结晶度增加时链段变化的示意图。

3. 熔融过程在线追踪

利用低场核磁的无损优势,对高结晶度 F2314 样品进行 30-150℃的升温原位测试,实时监测刚性链段含量(Xrigid)的变化。结果显示,结晶区晶格消失(XRD 信号消失)早于链段运动(LF-NMR 检测到刚性链段消失),清晰还原了熔融过程中 “晶格破坏 – 链段松弛” 的动态过程。

图3(a)  F2314-16d 在温度从 30℃ 升至 150℃ 时的原位 19F LF-NMR(a)和 XRD(b)结果。(c)由19F LF-NMR和XRD 计算得出的 Xrigid 的温度依赖性。

突破传统技术瓶颈:解决了 PBXs 体系中含氟聚合物粘结剂原位表征的难题,避免了 DSC、XRD 对样品的破坏性及信号干扰问题,为复杂体系中聚合物结构分析提供了新路径。

实现多维度信息同步获取:在定量表征结晶度的同时,可同步获取链段运动状态、相转变动态等信息,相比传统方法更能全面反映聚合物的聚集态特性。

具备高效低成本优势:相较于高场固体核磁,低场核磁仪器成本更低、测试速度更快(单次测试仅需数分钟),且样品无需复杂预处理,更适合工业化生产中的质量监控和科学研究中的高通量筛选。

该案例充分证明,19F LF-NMR技术不仅是半结晶含氟聚合物结晶度表征的可靠工具,更在推动含氟材料在高能材料、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应用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Wu, Z., He, X., Zhu, C., Yong, H., & Zhao, X. (2024).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crystallinity in semi-crystalline fluoropolymer through 19F LF-NMR relaxometry. Polymer Testing, 141, 108654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polymertesting.2024.108654

电话客服

电话:400-060-3233

售后:400-060-3233

微信客服
公众号
TOP

返回顶部